本病的预防方法有:
一、做好养殖规划,鱼苗驯食后及时撤拦网、放大水面,以降低养殖密度;
二、高温季节,加强拌喂胆汁酸等,护肝产品。
三、流行季节,每星期检测2次寄生虫,尤其关注指环虫等刺激性大的寄生虫,及时发现、及早处理;四、适时加深水位,提高水体稳定性等。
如果已经发病,应尽量减小刺激,如密度过大则及时撤掉围网,如水质差则调理水质,必要时配合复合碘、五黄类中草药等进行水体消毒,同时控料投喂,并拌喂胆汁酸等护肝保健,促进康复。
2、由诺卡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
诺卡氏菌是加州鲈中成鱼养殖阶段最为常见的一种致病菌,在广东地区几乎全年均可感染致病。该菌感染加州鲈后,会导致肝脏、脾脏、肾脏等内脏器官出现白色或淡黄色结节,结节较硬且凸起,有时可在后肾形成巨大囊肿物,严重时在胸腔、肠道、肠系膜脂肪、肌肉、鳃丝等处也会出现结节。取结节压片镜检(普通光学显微镜,40*10倍),可观察到大量静止、长杆状、分枝、相互交错而呈草堆状的菌丝;将其接种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,28℃恒温培养3~7天,可得到大量灰白色、沙粒状、干燥的菌落。
诺卡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,具有一定的抗酸能力,在弱酸性底泥中易形成优势。因此,放苗前充分晒塘,并使用生石灰等彻底消毒、碱化底质,在养殖中后期定期改底,避免有机物沉积塘底而酸化,是预防诺卡氏菌病的重要措施之一。此外,在流行季节(9~11月),尽量避免换水等强刺激性操作,适量投喂,并拌喂胆汁酸、多维等促进消化,增强营养,也可一定程度降低发病风险。如已发病,则可使用复合碘等进行水体消毒,以减少水体病原菌,同时拌喂敏感抗生素,连续5~7天。期间,应尽量避免换水或杀虫等强刺激性操作,以免病情恶化。此外,如是二龄加州鲈发病,由于产后体质弱等原因,往往治疗难度很大,成本高,疗效差,建议尽快卖鱼,以减小损失。
3、由爱德华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
爱德华氏菌也可感染加州鲈中成鱼,引起体表斑点状出血,解剖也可见肝脏、脾脏等内脏器官出现白点。其特征在于,由爱德华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仅限于肝脏、脾脏等内脏器官,白点的直径较小且大小较均一;取适量内脏组织压片镜检,可见白点的边界较模糊。无菌操作,取病鱼肝脏、脾脏等内脏器官接种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,28℃恒温培养48小时,可得到大量针尖状、灰白色、湿润菌落。
该病的主要预防措施为:合理使用芽孢杆菌、乳酸菌等有益菌,调节水体肥度,使水质嫩爽;在换水或强降雨后,及时使用复合碘进行水体消毒等。如已发病,使用复合碘进行水体消毒,并拌喂氟苯尼考等敏感抗生素(以实际药敏结果为准),一般4~6天即可治愈。
4、由舒伯特气单胞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
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加州鲈中成鱼,可导致鱼体下颌、鳍条等处充血发红,解剖也可见肝脏、脾脏等出现细小白点,且白点的形态与爱华德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较为相似。不同点在于,感染舒伯特气单胞菌的病鱼,体表充血往往更严重,且伴随明显的肝脏、后肾肿大现象,部分病鱼还会出现腹水;无菌操作,取病鱼肝脏、脾脏等接种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,28℃恒温培养48小时,即可得到大量圆形、灰白色、湿润的菌落。
该病的防治措施与爱德华氏菌病基本相似,但是,二者的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差异,内服用药建议以实际药敏结果为准。
文章来源于滕氏水产商务网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